本答案对应课程为:点我自动跳转查看
本课程起止时间为:2020-02-17到2021-06-16
本篇答案更新状态:已完结

轴向拉伸与压缩 第二章单元测试

1、 问题:当低碳钢试样横截面上的应力时,试样()
选项:
A:完全失去承载能力
B:产生较大变形
C:变形主要为塑性变形
D:出现缩颈现象
答案: 【产生较大变形

2、 问题:直径分别为的两根直杆,并且,若两杆横截面上轴力相等,则两杆横截面上应力为()
选项:
A:25
B:0.04
C:20
D:0.02
答案: 【25

3、 问题:如下图所示的桁架,两根杆材料相同,杆的横截面面积,杆的横截面积为,弹性模量,铅锤力点的竖向位移为()
选项:
A:1.04
B:2.50
C:3.17
D:5.22
答案: 【1.04

4、 问题:符合胡克定律的最高限是弹性极限
选项:
A:正确
B:错误
答案: 【错误

5、 问题:泊松比是横向应变与纵向应变的比值
选项:
A:正确
B:错误
答案: 【错误

扭转 第三章单元测试

1、 问题:低碳钢试件扭转破坏是 。
选项:
A:沿横截面拉断
B:沿45º螺旋面拉断
C:沿横截面剪断
D:沿45º螺旋面拉断
答案: 【沿横截面剪断

2、 问题:根据 可得出结论:矩形截面杆受扭时,横截面上边缘各点的切应力必平行于截面周边,角点处切应力为零。
选项:
A:平面假设
B:切应力互等定理
C:各向同性假设
D:剪切胡克定律
答案: 【切应力互等定理

3、 问题:受扭圆轴上贴有三个应变片(如图所示),实测时应变片 的读数几乎为零。
选项:
A:1和2
B:2和3
C: 1和3
D:1、2和3
答案: 【 1和3

4、 问题:如图所示一等直圆杆,已知,则杆中最大剪应力为 。
选项:
A:23.3MPa
B:46.5MPa
C:69.9MPa
D:不确定
答案: 【46.5MPa

5、 问题:图示阶梯状圆轴,AB段直径,BC段直径。扭转力偶矩材料的许用切应力。试问该轴 。
选项:
A:满足强度要求
B:不满足强度要求
C:不确定是否满足强度要求
D:介于满足与不满足之间
答案: 【满足强度要求

弯曲应力 第四章单元测试

1、 问题:图示横截面为等腰梯形的纯弯梁受弯矩M作用,已知B=3b、h=2b则最大弯曲拉应力与最大弯曲压应力之比(σmax)t/(σmax)c为:( )
选项:
A:1/2
B:2/3
C:3/5
D:5/7
答案: 【5/7

2、 问题:矩形截面的悬臂梁, 受载情况如图示。 以下结论中( )是错误的。(σ,τ分别表示横截面上的正应力和剪应力)。
选项:
A:在点A处,σ=0,τ=3P/4bh
B:在点B处,σ=0,τ=3P/2bh
C:在点C处,σ=0,τ=0
D:在点D处,σ=0,τ=0
答案: 【在点A处,σ=0,τ=3P/4bh

3、 问题:如图所示矩形截面简支梁承受集中力偶Me,当集中力偶Me在CB段任意移动,AC段各个横截面上的( )。
选项:
A:最大正应力变化, 最大切应力不变
B:最大正应力和最大切应力都变化
C:最大正应力不变, 最大切应力变化
D:最大正应力和最大切应力都不变
答案: 【最大正应力变化, 最大切应力不变

4、 问题:矩形截面杆受力情况如图所示,其横截面上( )点的正应力最大。
选项:
A:A
B:B
C:C
D:D
答案: 【B

5、 问题:矩形截面梁当横截面的高度增加一倍,宽度减小一半时,从正应力强度条件考虑,其他载荷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该截面的承载能力将是原来的两倍
选项:
A:正确
B:错误
答案: 【正确

梁弯曲时的位移 第五章单元测试

1、 问题:简支梁受力如图所示,对挠曲线的四种画法,正确的是()?
选项:
A:
B:
C:
D:
答案: 【

2、 问题:如图所示,悬臂梁在CB段受均布载荷q的作用,它相当于图b及图c叠加的结果。梁AB、A1B1 和A2B2自由端的挠度分别为wB、wB1和wB2。下列结论中哪个是不正确的?(a)(b)(c)
选项:
A:
B:
C:
D:
答案: 【

3、 问题:如图所示,简支梁跨度为l,均布载荷集度为q,减小梁的挠度的最有效措施是下列中的哪一个?
选项:
A:加大截面,以增加其惯性矩I的值
B:不改变截面面积,采用惯性矩I值较大的工字形截面
C:用弹性模量E较大的材料
D:在梁的跨度中点增加支座
答案: 【在梁的跨度中点增加支座

4、 问题:在对称载荷作用下,梁的挠度曲线对于跨中截面是对称的,因而跨中截面的挠度等于0。()
选项:
A:正确
B:错误
答案: 【错误

5、 问题:在一受弯的碳素钢构件的设计中,若碳素钢的刚度不够,为提高刚度,改用优质的合金钢是合理的。()
选项:
A:正确
B:错误
答案: 【错误

简单超静定问题 第六章单元测试

1、 问题:如图所示,等截面钢杆AB,在C截面处加外力F,则A端和B端约束反力的关系为()。

本门课程剩余章节答案为付费内容
本文章不含期末不含主观题!!
本文章不含期末不含主观题!!
支付后可长期查看
有疑问请添加客服QQ 2356025045反馈
如遇卡顿看不了请换个浏览器即可打开
请看清楚了再购买哦,电子资源购买后不支持退款哦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