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传播理论前沿(南京大学)1466133441 最新满分章节测试答案
本答案对应课程为:点我自动跳转查看
本课程起止时间为:2021-11-15到2021-12-31
第一讲:第二个芝加哥学派 第一讲单元测试
1、 问题:下述哪项不符合托马斯“情境定义”的内涵?
选项:
A:情境是个体对特定场景的主观感受
B:一切独立于人主观意识之外的客观因素只有进入人的意识之后才能对人类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C:情境由社会创造,个体本身不创造情境,只是评估情境并据此行动
D:尽管情境的定义是主观活动,但它带来的后果是客观的
答案: 【情境由社会创造,个体本身不创造情境,只是评估情境并据此行动】
2、 问题:下述关于第二个芝加哥学派的理论视角的论述,错误的是?
选项:
A:拒斥“结构”和“制度”的影响成为这一学派的共识
B:克服了符号互动论过于理想化的色彩
C:强调个体在社会互动中的能动性
D:受到现象学、知识社会学和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的影响
答案: 【拒斥“结构”和“制度”的影响成为这一学派的共识】
3、 问题:下述哪些理论无法体现“人的行动受到结构的限定”这一命题?
选项:
A:布尔迪厄的“场域”
B:戈夫曼的“框架”
C:德波的“景观”
D:霍尔的“解码”
答案: 【霍尔的“解码”】
4、 问题:下述关于戈夫曼框架思想的论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选项:
A:角色是框架的外化,个体的角色扮演必须符合框架规则的要求
B:框架中的个体并非被动受制于框架的机器,而是擅长利用不同资源抵抗框架的积极行动者
C:框架具有“结构性”色彩,强调社会结构对人的全面压制
D:框架是透视文本修辞的方法,可以通过量化的方式进行测量
答案: 【角色是框架的外化,个体的角色扮演必须符合框架规则的要求;
框架中的个体并非被动受制于框架的机器,而是擅长利用不同资源抵抗框架的积极行动者】
导论 导论单元测试
1、 问题:施拉姆建立的美国传播学体系与下述哪项无关?
选项:
A:以大众传播为研究对象
B:以效果研究为核心
C:以芝加哥学派的社会学研究为起点
D:主要以定量的经验研究方法为方法论
答案: 【以芝加哥学派的社会学研究为起点】
2、 问题:美国传播学科通过哪些方式建立了学科的合法性?
选项:
A:美国政府的扶持
B:建立学院与研究所相结合的模式
C:积极进行学科建设,授予学生学位
D:基于定性的经验研究探索美国城市与现代化的关系
答案: 【美国政府的扶持;
建立学院与研究所相结合的模式;
积极进行学科建设,授予学生学位】
3、 问题:以实体化哲学和实证主义哲学为基础的传播学具有哪些特点?
选项:
A:将媒介视为关系汇集的空间
B:强调要回到日常生活实践中探索个体与传播的关系
C:依赖抽象的数字逻辑来证明传播效果的合法性
D:将媒介视为实体化的工具和机构
答案: 【依赖抽象的数字逻辑来证明传播效果的合法性;
将媒介视为实体化的工具和机构】
第二讲:西方马克思主义 第二讲单元测试
1、 问题:卢卡奇从下述哪个层面入手进行资产阶级的批判?
选项:
A:异化劳动
B: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
C:无产阶级的阶级结构
D:阶级形成的物质基础
答案: 【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
2、 问题:下述哪项不是本雅明提出的观点?
选项:
A:机械复制将导致艺术品灵韵的消失,复制品无法真正唤起公众对艺术品的浸润和理解
B:机械复制不仅重组了文学艺术作品,还改造了生产和消费这些作品的作家和读者
C:文化工业让同一性和标准化变成公众看待世界的逻辑,致使现代人变成单向度的人,丧失批判性和否定性
D:复制品将整齐划一的意识形态渗透到艺术作品中,使艺术沦为政治控制的工具
答案: 【文化工业让同一性和标准化变成公众看待世界的逻辑,致使现代人变成单向度的人,丧失批判性和否定性】
3、 问题:关于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论述,下述哪些理解是正确的?
选项:
A:宰制性的意识形态先在于个体而存在
B:家庭、学校、传媒、法律等社会组织都是规训个体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C:工人阶级可以通过劳动破除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控制,实现阶层跨越
D: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概念深受葛兰西“文化霸权”观念的影响
答案: 【宰制性的意识形态先在于个体而存在;
家庭、学校、传媒、法律等社会组织都是规训个体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概念深受葛兰西“文化霸权”观念的影响】
4、 问题:基于雷蒙·威廉斯的观点,下述哪项是正确的?
选项:
A:要对文化进行严格的划分,只有精英文化才是最高级的文化形式
B:受众具有主动性,能够有效利用大众文化
C:大众文化降低了受众的文化品位,拉低了受众的道德素养
D: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个体在日常生活中的体验也归属于文化的范畴
答案: 【受众具有主动性,能够有效利用大众文化;
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个体在日常生活中的体验也归属于文化的范畴】
5、 问题:下述哪些研究可以体现传播政治经济学的路径革新?
选项:
A: 聚焦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从生产与劳动的角度来深入讨论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可能性
B:借鉴空间理论,走向空间的传播政治经济学
C:关注媒介机构背后的政治、经济力量的斗争,分析权力对媒介机构的控制
本文章不含期末不含主观题!!
本文章不含期末不含主观题!!
支付后可长期查看
有疑问请添加客服QQ 2356025045反馈
如遇卡顿看不了请换个浏览器即可打开
请看清楚了再购买哦,电子资源购买后不支持退款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