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历史高一必修2(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东莞市第一中学) 最新满分章节测试答案

2025年3月15日 分类:免费网课答案 作者:网课帮手

本答案对应课程为:点我自动跳转查看
本课程起止时间为:2020-02-08到2020-05-20
本篇答案更新状态:已完结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练习题【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1、 问题:民间有许多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谚语,如“节气不等人,春曰胜黄金”、“清明前后,点瓜种豆”、“过了芒种,不可强种”等。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农耕文明
选项:
A:以天人感应理论为基础
B:注重协调南北方社会生产节奏
C:崇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D:是统治者重视发展科技的结果
答案: 【崇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 问题:某学者这样评价一项工程, “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川西平原成了天府之国”。这一“工程”是指( )
选项:
A:隋唐大运河
B:都江堰
C:郑国渠
D:灵渠
答案: 【都江堰

3、 问题:元朝王祯著有《农书》,他提出农业生产包括垦耕、耙劳、播种、锄治、粪壤、灌溉、收获等活动,这表明我国古代农业的特点是
选项:
A:男耕女织
B:精耕细作
C:因地制宜
D:注重农时
答案: 【精耕细作

4、 问题:据考证,在江苏高邮龙虬庄、河南舞阳贾湖、山东龙山文化等遗址中均发现了稻谷的遗存,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杆栏式”粮仓(仓中还剩有稻谷)是至今发现的南方最早的储粮设施。这说明当时
选项:
A:水稻栽培技术已相当成熟 
B:水稻是最主要的粮食作物
C:浙江地区的水稻产量最高
D:水稻广泛种植并有了剩余
答案: 【水稻广泛种植并有了剩余

5、 问题:《吕氏春秋》说:“冬至后五旬七日昌生。昌者,百草之先生也,于是始耕。”《氾胜之书》说:“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材料反映了古代农业
选项:
A:注重农业时令
B:尊重自然规律
C:强调精耕细作
D:重视历法指导
答案: 【强调精耕细作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练习题【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1、 问题:战国时期,诸侯国先后推行“授田制”,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贵族,而是直接分配给奴隶和农民耕种,或赏给有军功的贵族。这一制度有利于
选项:
A:推广精耕细作
B:推动社会转型
C:抑制土地兼并
D:改变地租形式
答案: 【推动社会转型

2、 问题:根据北魏的均田制,大部分国有土地授出后要求受田者年老身死时交还国家再分配,但这种“还”和“受”大多在户内进行。这说明均田制客观上
选项:
A:抑制了土地兼并
B:造成了国有土地的私有化
C:加剧了皇权衰落
D: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答案: 【造成了国有土地的私有化

3、 问题:唐代法律规定,土地买卖的行为必须得到家(族)长认可,同时直系亲属与邻居享有优先购买权,业主不得私自买卖。这些规定体现了,唐代
选项:
A:土地私有制受到严重冲击
B:经济立法比较完善
C:政府对自耕农经济的保护
D:世族门阀把控经济
答案: 【政府对自耕农经济的保护

4、 问题:宋朝初年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到了宋真宗时明便出现了“百姓康乐,户口庶,田野日辟”的景象。这主要是因为宋朝的土地政策
选项:
A:顺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B: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导致了社会矛盾急剧恶化
D:减轻了农民的赋役负担
答案: 【顺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5、 问题:明中后期,租佃关系已普遍采取契约的形式,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江浙、福建已经盛行定额租制,甚至还出现了货币地租,佃农对地主从人身依附关系为主向着以土地依附为主的方向过渡,获得更多的经营自由。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选项:
A:农村经济商品化
B:农民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
C:封建地租货币化
D:商品经济推动封建生产关系的变化
答案: 【商品经济推动封建生产关系的变化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第3课练习题

1、 问题:两汉时,在当时四大经济区中,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的是(   )
选项:
A:山西、江南 
B:山东、江南 
C:龙门碣石以北、江南
D:山东、山西
答案: 【山东、山西

2、 问题: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包括①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②北民南迁,带来劳力和技术③统治阶级重视生产的发展④政治中心南移引起连锁反应
选项: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①②③  

3、 问题: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  )
选项:
A:孙吴 
B:东晋南朝   
C:中唐以后   
D:南宋
答案: 【南宋

4、 问题:辛弃疾说:“北方之人,养生之具不求于人,是以无甚富甚贫之家。南方多末(即商业)作以病农,而兼并之患兴,贫富斯不侔矣,”这种现象表明当时(    ) 
选项:
A:北方农业比南方发达
B:商业是贫富分化的根源
C:南方商业比北方发达    
D:北方社会比南方更稳定
答案: 【南方商业比北方发达    

5、 问题:江南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及南宋三个时期得到很大发展,其共同的原因是 (  )
选项:
A:推广普及铁制农具提高生产效率 
B: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
C:官府组织民众屯田扩大耕地面积
D:政府改革税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答案: 【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第4课练习题

1、 问题:《国语》讲“祀,国之大节”。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 (  )
选项:
A:农具
B:食具
C:礼器
D:货币
答案: 【礼器

2、 问题:在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南山矿区以及俄罗斯阿尔泰山北麓等地,出土了公元前7—前5世纪楚国生产的凤鸟纹刺绣丝绸。据此可以判断 (  )
选项:
A:东周时期丝织品做工精良,远播西域地区
B:楚国是中西交通起点,楚文化有明显西域特征
C:汉代丝路开通之前,中原与西域没有交往
D:东周时期楚国与西域交流广泛,生活方式趋同
答案: 【东周时期丝织品做工精良,远播西域地区

3、 问题: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  )
选项:
A:交通方式的变革
B:土地制度的调整
C:货币制度的改变
D:地区经济的差异
答案: 【地区经济的差异

4、 问题:民间传说西汉淮南王刘安在安徽八公山与“八公”修仙炼丹,偶然发明了豆腐。目前发现最早记载豆腐的文献,是五代陶谷撰写的《清异录·官志门》,其中记载的“小宰羊”即指“豆腐”。由上述材料可以推断 (  )
选项:
A:豆腐的起源不晚于东汉
B:豆腐发明与道家炼丹关系密切

本门课程剩余章节答案为付费内容
本文章不含期末不含主观题!!
本文章不含期末不含主观题!!
支付后可长期查看
有疑问请添加客服QQ 2356025045反馈
如遇卡顿看不了请换个浏览器即可打开
请看清楚了再购买哦,电子资源购买后不支持退款哦
请输入手机号或商家订单号
打不开请联系客服QQ 2356025045 商家订单号在哪里?点此了解

商家订单号查看步骤

打开支付宝
方法一:我的 > 账单 > 账单详情 > 更多>复制商家订单号
方法二:我的 > 账单 >搜索关键字【网课小帮手】
> 账单详情 > 更多>复制商家订单号
方法三:联系客服QQ 2356025045
微信支付
我 > 支付 > 钱包 > 账单 > 账单详情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