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答案对应课程为:点我自动跳转查看
本课程起止时间为:2020-03-05到2020-05-01
本篇答案更新状态:已完结

【作业】第九讲 记忆实验 第九章单元作业

1、 问题:(2014,T80)在一项典型的儿童前瞻记忆实验中,先向儿童介绍一个叫嘟嘟的鼹鼠玩具,并告诉儿童,鼹鼠嘟嘟有很多图片,但它在白天看不到东西,请帮它把这些图片的名字读出来,但是嘟嘟很害怕动物(如牛,羊、猪等),如果发现了动物的图片,就把它们藏起来,请根据实验任务的描述,回答下面的问题:(1)该实验中前瞻记忆的任务是什么?衡量的指标是什么?(2)该实验属于那种类型的前瞻记忆实验。
评分规则: 【 (1)该实验中前瞻记忆的任务是让儿童将动物图片藏起来,衡量指标是选择动物图片的准确率。
(2)此实验属于基于事件的前瞻记忆类型。

2、 问题:下面是一个关于记忆的实验,实验中用的材料是16个中英文单词,其中,中. 英文单词各半,代表有生命的东西与无生命的东西的单词各半,单词的颜色红. 蓝各半。被试分为三组,第一组要求他们对书写单词的颜色尽快做口头报告:红或蓝;第二组要求他们对出现的中英文单词的语种尽快做口头报告:中或英;第三组要求他们对出现的中英文单词是代表有生命的东西还是无生命的东西尽快做口头报告:死或活。当被试对最后一个刺激反应完毕,即进行单词的再认和再现,要求当对一个单词的意义. 语种和颜色三个方面反应全对时,才算达到正确的标准,实验结果如下:颜色组语种组意义组回忆0.090.110.23再认0.260.360.38(1)该实验采用的是什么实验设计?为什么?(2)该实验中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各是什么?(3)这个实验中可能存在哪些无关变量?应该如何控制?(4)请画出交互作用图(5)请根据以上表格的数据,虚拟出合理的统计检验结果,按照心理学实验报告的规范写出结果和讨论部分
评分规则: 【 (1)采用的是两因素混合设计。因为组别只能是被试间变量,而记忆测试方法是被试内变量
(2) 自变量有两个:被试间变量为组别,包括颜色组、语种组和意义组。被试内变量是记忆测试方法,包括回忆和再认两个水平。因变量是记忆测试的成绩,以正确率为指标。
(3) 无关变量包括词频、熟悉度等的材料匹配问题,被试内变量的顺序效应问题等
(4) 略
(5)实验结果显示,组别的主效应显著,意义组的成绩相对好。回忆方法的主效应也显著,再认成绩好于回忆成绩。交互作用显著,在回忆任务中,颜色组和语种组差异不显著,而意义组显著较高。在再认条件下,语种组和意义组差异不显著,颜色组相对最低。结果表明,加工水平对再认的影响较小,而对回忆影响非常大。(要求把F值、自由度等标记出来)

3、 问题:请阅读以下材料,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约翰•巴奇在一个实验中,要求被试将一些散乱的单词排列成有意义的句子,并告诉被试这是针对语言能力的研究。其实这些单词并不是随机的,多数是和老年人有关的词,只是被试看不出来。例如:“健忘”(bingo)、“佛罗里达州”(Florida)、“针织品”(knits)、“皱纹”(wrinkles)、“痛苦”(bitter)和“单独”(alone)等。读这一串词时,被试头脑中容易出现一个弯腰驼背的老人在公寓里轻轻地走动,同时还抱怨电视节目的情景。对照组则排列那些不易引发特定联想的单词。被试做完离开屋子后,会经过一个走廊。一名主试坐在走廊边的椅子上,装作等着开会的样子,外套里面藏着一只秒表。被试从测试室门口到计时终点线的距离为9.75米。主试记录被试走过这段距离的时间。为了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研究者换另一批被试又重复做了一次。实验结果如下表。(1)请问该实验采用了什么类型的设计?自变量和因变量是什么?(2)该实验的数据应该采用什么统计分析方法?(3)该实验可能存在哪些无关变量?(4)请用文字写出实验结果及解释。统计检验结果可以虚拟。
评分规则: 【 (1)单因素两水平的完全随机设计。自变量是单词的类型,分老年相关词和中性词两个水平;因变量是走路时间
(2) 独立样本T检验
(3)两组被试本身走路时间的个体差异;主试的实验者效应;秒表的计时误差;情绪效应的污染;单词的匹配。
(4)对两组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t(28)=6.50,P<0.05。老年单词组的被试走路时间显著长于中性单词组,出现了行为启动效应。这种效应可能反映了老年相关的单词引发了老年人活动状态的联想,而这种联想会无意识地影响到人的行为。说明人的行为很容易受到环境中一些不经意的刺激影响。

第九讲 记忆实验 第九章单元测试

1、 问题:(2017,T36)康拉德( R.conrad )的实验证明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是( )
选项:
A:听觉编码
B:视觉编码
C:语义编码
D:音形编码
答案: 【听觉编码

2、 问题:(2010,T36)学习一系列单字后,把学过的与未学过的单字随机混在一起,并呈现给被试,要求被试辨认出学过的单字。这种检查记忆效果的方法是( )
选项:
A:系列回忆法
B:再认法
C:自由回忆法
D:对偶联合法
答案: 【再认法

3、 问题:(2008,T12)在对系列呈现的学习材料进行自由回忆时,最后呈现的材料遗忘少。这种现象称为( )
选项:
A:首因效应
B:启动效应
C:词优效应
D:近因效应
答案: 【近因效应

4、 问题:(2010,T8)根据米勒(G . Miller)的研究,短时记忆的容量是( )
选项:
A:3±2组块
B:5±2组块
C:7±2组块
D:9±2组块
答案: 【7±2组块

5、 问题:斯滕伯格的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实验表明,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方式是( )
选项:
A:平行扫描
B:自动停止系列扫描
C:完全系列扫描
D:三者都有
答案: 【完全系列扫描

6、 问题:(2007,T39)加工水平效应的研究表明:最初知觉的加工水平越深,对经验的记忆越好。若要求被试对同一组汉字进行汉字结构判断或汉字词性判断,然后对这些汉字进行再认测验,根据上述研究结论,汉字结构判断后的再认成绩与汉字词性判断后的再认成绩之间的关系可能是( )
选项:
A:前者高于后者
B:前者低于后者
C:没有差异
D:无法判断
答案: 【前者低于后者

7、 问题:艾宾浩斯对于记忆的研究所使用的实验材料主要是( )
选项:
A:图画
B:句子
C:故事
D:无意义音节
答案: 【无意义音节

8、 问题:一研究的结果如下,以下陈述正确的是( )
选项:
A:遗忘组的记忆效果确实比控制组差
B:在控制组中,内隐记忆的效果比外显记忆的要好
C:组别和记忆类型之间有交互作用
D:内隐记忆的效果一定比外显记忆效果好
答案: 【组别和记忆类型之间有交互作用

9、 问题:(2017,T40)按一定速度给被试依次呈现材料中的各个项目,让他们学习和记忆。第一次呈现时,要求被试识记材料;从第二次呈现起,要求被试在每个项目出现时,说出紧邻其后的下一个项目。这种记忆研究方法属于( )
选项:
A:全部呈现法
B:重建法
C:重学法
D:提示法
答案: 【提示法

10、 问题:看完一部小说或电影,人们往往对开头和结局记得最清楚,这种现象可以用以下哪些效应来解释( )
选项:
A:痕迹消退效应
B:首因效应
C:近因效应
D:系列位置效应
答案: 【首因效应;
近因效应;
系列位置效应

【作业】第八讲 学习实验 第八章单元作业

1、 问题:简述经典性条件反射与操作性条件反射的联系与区别。
评分规则: 【 联系: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都是在行为主义思想指导下,对实验进行设计,研究按刺激—反应(S—R)的模式进行,都强调联结的形成,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都依赖于强化。
区别:经典性条件反射实验的无条件刺激明确,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无条件刺激物不明确;在经典条件反射中动物是被动接受刺激,在形成条件反射过程中,动物是通过自主活动来达到目的的;在经典性条件反射中,强化刺激引起非条件反应,而操作性条件反射中,非条件反应不是由强化刺激引起的,相反非条件反应引发了强化刺激。

2、 问题:你更认同“顿悟说”还是“认知地图”?试举例阐述。
评分规则: 【 更认同“顿悟说”;苛勒的顿悟实验中黑猩猩关在笼子里面,实验场景中有远处的香蕉,长棒和短棒,苛勒认为是黑猩猩在审视相关条件时,突然看出两根棒接起来与远处的香蕉有关系的时候,便产生了顿悟从而解决了这个问题。更认同“认知地图”;位置学习实验中,把老鼠放在一个迷宫的起点里面,食物放在一条通道的另一端,白鼠从起点到达食物的速度越来越快,也就是说随着学习次数增加,它找到食物的速度越快,也就是白鼠对这种位置是有学习能力的。迂回实验是讲,白鼠有ABC三种通路可以找到食物,通常它会找最近的一条路,可是如果一条熟悉的路被封住,白鼠会根据认知地图所展现出来的空间关系采用另一条路达到目的。这两个实验都可以说明白鼠学到的不是一系列动作,而是迷宫的空间布局,学会的不是一系列刺激—反应联结,而是某种认知内容。

3、 问题:如何通过行为塑造和行为矫正让儿童改掉“一边写作业一边看电视”的习惯?
评分规则: 【 将儿童“一边写作业一边看电视”的行为分解为不同阶段,及时强化儿童的每一个小进步,及时强化儿童写作业时不看电视的行为反应,给与奖励刺激;通过反复地不给与强化来减少“一遍写作业一边看电视”的反应强度。

第八讲 学习实验 第八章单元测试

本门课程剩余章节答案为付费内容
本文章不含期末不含主观题!!
本文章不含期末不含主观题!!
支付后可长期查看
有疑问请添加客服QQ 2356025045反馈
如遇卡顿看不了请换个浏览器即可打开
请看清楚了再购买哦,电子资源购买后不支持退款哦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