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环境生态工程(大连交通大学) 最新满分章节测试答案
本答案对应课程为:点我自动跳转查看
本课程起止时间为:2020-04-20到2020-06-14
本篇答案更新状态:已完结
【作业】第一章 生态系统总论 第一章单元作业
1、 问题:名词解释:(1)生态工程(2)生态系统(3)组分结构 (4)时空结构(5)生态位(6)食物链(7)初级生产量(8)次级生产(9)生态平衡(10)反馈调节
评分规则: 【 (1)生态工程:人类应用自然生态系统原理,同自然环境合作而进行的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双方都有利的复合生态系统设计,是建立在少花费、低能耗而更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增加社会财富,同时又是使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都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恢复、生态更新、生态管理的技术。
(2)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指一定空间区城内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通过不断的进行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过程而形成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的统一整体。
(3)组分结构 :指生态系统中由不同生物类型或品种以及它们之间不同的数量组合关系所构成的系统结构。
(4)时空结构:也称形态结构,是指各种生物成分或群落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的不同配置和形态变化特征,包括水平分布上的镶嵌性、垂直分布上的成层性和时间上的发展演替特征,即水平结构、垂直结构和时空分布格局。
(5)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表示生态系统中每种生物生存所必需的生境最小阈值。
(6)食物链:指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在营养关系中形成的一环套一环似链条式的关系,即物质和能量从植物开始,然后一级一级地转移到大型食肉动物。
(7)初级生产量: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或制造的有机物质,也称第一性生产量。
(8)次级生产:消费者利用初级生产的产品进行新陈代谢,经过同化作用形成自身的物质,称为次级生产,亦称第二性生产。
(9)生态平衡:指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所达到的一种稳定状态,它包括结构上的稳定、功能上的稳定和能量输入、输出上的稳定。
(10)反馈调节:当生态系统某一成分发生变化,它必然引起其他成分出现一系列相应变化,这些变化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
】
2、 问题:简述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评分规则: 【 (1)生态系统是生态学的一个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经典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
(2)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
(3)营养级的数目通常不超过5-6个。
(4)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5)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要经历一系列发育阶段。
】
3、 问题:简述河流生态系统的特点。
评分规则: 【 (1)具纵向成带现象,但物种的纵向替换并不是均匀的连续变化,特殊种群可以在整个河流中再出现。
(2)生物大多具有适应急流生境的特殊形态结构。表现于浮游生物较少;底栖生物多具有体形扁平。流线性等形态或吸盘结构;适应性强的鱼类和微生物丰富。
(3)与其他生态系统相互制约关系复杂。一方面表现为气候、植被以及人为干扰强度等对河流生态系统都有较大影响;另一方面表现为河流生态系统明显影响沿海(尤其河口、海湾)生态系统的形成和演化。
(4)自净能力强,受干扰后恢复速度较快。
】
4、 问题:简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
评分规则: 【 (1)生产者(绿色植物)对太阳能利用率很低1.2%。
(2)能量只朝一个方向流动。
(3)每经过一个营养级都有能量散失,占总产量56%~83%。
(4)各级消费者之间能量利用率平均10%,即食物链中后一营养级能量总少于前一营养级能量。
(5)生态系统生产的能量和消耗的能量相平衡时,生态系统结构功能才能保持动态平衡。
】
5、 问题: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转化是否遵循能量守恒定律?为什么?
评分规则: 【 (1)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形式不断转换,如太阳辐射能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转变为储存于有机物化学键中的化学能;动物通过消耗自身体内储存的化学能变成爬、跳、飞、游的机械能。
(2)在这些过程中,能量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会消灭,只能由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
(3)因此,对于生态系统中的能量转换和传递过程,都可以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进行定量计算。
】
6、 问题: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为什么不是百分百地流到下一营养级?
评分规则: 【 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主要有以下去向:①一部分通过该营养级的呼吸作用散失了。②一部分作为遗体或残枝败叶而被分解者所分解。③还有一部分进入下一营养级(被捕食)。所以,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流到下一营养级。
】
7、 问题:简述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评分规则: 【 (1)生物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2)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3)生态系统中,各种群之间关系的调节,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依然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
8、 问题:简述生态平衡的特征。
评分规则: 【 (1)受到外来干扰时,生态平衡将受到破坏,但只要这种干扰没有超过一定限度,生态系统仍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原来状态。
(2)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因为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总在不间断地进行,生物个体也在不断地进行更新。
(3)在自然条件下,生态系统总是按照一定规律朝着种类多样化、结构复杂化和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直到使生态系统达到成熟的最稳定状态为止。
】
【作业】第二章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第二章单元作业
1、 问题:(1)生物多样性(2)生态系统多样性(3)景观多样性(4)灭绝(5)外来物种入侵(6)化感作用(7)就地保护(8)自然保护区(9)迁地保护
评分规则: 【 (1)生物多样性:地球上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和它们所包含的基因以及由这些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生态系统的多样化程度。
(2)生态系统多样性:地球上生态系统组成、功能的多样性以及各种生态过程多样性,包括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化等多个方面。
(3)景观多样性:由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功能机制和时间动态方面的多样化程度。
(4)灭绝:是指生物物种消失的现象,IUCN(世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规定一分类单元如果没有理由怀疑其最后的个体已经死亡,即可列为灭绝。
(5)外来物种入侵:生物物种由原产地通过自然或人为的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的过程。
(6)化感作用:一种植物或微生物向环境释放化学物质,对其它植物或微生物的生长和分布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
(7)就地保护:是指以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包括风景名胜区的方式,对有价值的自然生态系统和野生生物及其栖息地予以保护,以保持生态系统内生物的繁衍与进化,维持系统内的物质能量流动与生态过程。
(8)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9)迁地保护:是指将濒危动植物迁移到人工环境中或易地实施保护。由于缺乏自然选择的择优汰劣作用,不能完全保持物种的自然活力。
】
2、 问题:物种多样性的概念及评价区域物种多样性的指标。
评分规则: 【 (1)物种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
(2)评价区域物种多样性的指标:①物种总数,即特定区域内所拥有的特定类群的物种数目;(2分)②物种密度,指单位面积内的特定类群的物种数目;(2分)③特有种比例,指在一定区域内某个特定类群特有种占该地区物种总数的比例。是生命进化和物种分化的基础。(2分)
】
3、 问题:简述生物多样性各层次之间的关系。
评分规则: 【 (1)遗传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基础,是生物多样性的内在形式。
(2)物种多样性是是构成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基本单元。
(3)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构成景观多样性的基础。
】
4、 问题:简述物种灭绝的物理学机制。
评分规则: 【 (1)气候剧烈变化造成的物种灭绝。如奥陶纪后期、泥盆纪后期和三叠纪后期发生的物种灭绝。
(2)缓慢的地质变化(地球板块移动、海域消失)造成的物种灭绝,如二叠纪后期发生的物种灭绝。
(3)灾变事件(小行星或彗星坠落地球、火山爆发、海洋潮退、造山运动等)造成的物种灭绝,如白垩纪后期发生的物种灭绝。
】
5、 问题:外来入侵物种对入侵地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评分规则: 【 (1)通过竞争或占据入侵地物种的生态位,排挤土著物种。
(2)改变入侵地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导致生态系统的单一或退化。
(3)与本地种的基因交流可能导致后者的遗传侵蚀,从而影响入侵地的遗传多样性。
(4)破坏入侵地原有景观的自然性和完整性。
(5)外来入侵物种对当地生物多样性的威胁或破坏是持久的、长期的。
】
6、 问题:简述与外来物种的生物学特征相关的入侵机制。
评分规则: 【 (1)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能通过种子或营养体大量繁殖。有性繁殖的同时又能进行无性繁殖。世代短,能在不利环境下产生后代。种子发芽率高,幼苗生长快,幼龄期短。
(2)生态适应能力强。遗传多样性高,植物的光合效率高;种子可以休眠以保证在特定时期萌发;具有较宽的生态幅、耐荫、耐贫瘠,抗逆性强;具有能够刺伤动物并引起动物反感的棘刺等;能寄生在其他植物体上。
(3)传播能力强。有适合通过媒介传播的种子或繁殖体,传播率高;种子较小,难于清理,可随风和流水传播到很远的地方;善于与人共栖,容易通过人类活动而被传播。
】
7、 问题:简述天敌逃避假说的主要内容。
评分规则: 【 在外来物种入侵地区,由于多年的协同进化,各物种之间形成了相对固定的食物链关系。
外来物种到达新生境后,脱离了原产地协同进化的自然天敌(如竞争者、捕食者和病原微生物)的控制作用,而本地竞争种的专一性天敌几乎未发生寄主转移,且本地广食性天敌对本地种的影响大于对入侵种的影响,形成了竞争释放,从而导致外来物种分布范围的扩大和多度的增加。
】
8、 问题:简述迁地保护的意义和原则。
评分规则: 【 (1)迁地保护的意义:为原生境己严重破坏的物种提供最后的避难所。对重要经济植物(特别是药用植物)的保护具有巨大现实意义为在新的生境中创建新的生物群落提供物种资源。迁地保护设施是进行公众生物多样性和生物保护教育的主要基地。
(2)迁地保护的原则①物种原有的生境破碎化,或原有生境消失。②物种数目下降到极低水平,种内难以交配繁殖。③物种的生存条件突然恶化,生存面临危机。
】
9、 问题:简述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分区及各分区的功能。
评分规则: 【 (1)自然保护区由内到外依次可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核心区:自然保护区内保存完好的天然状态的生态系统以及珍稀、濒危动植物的集中分布地。(1分)缓冲区:一般位于核心区周围,包括一部分原生的生态系统类型、由演替系列所占据的受过干扰的地段。(1分)实验区:缓冲区周围划出相当面积作为实验区。(1分)
(2)各分区的功能:核心区:保护原生生态系统和基因和物种多样性。(1分)缓冲区:防止对核心区的影响与破坏;某些实验性和生产性的科学研究。可进行植被演替和合理采伐与更新试验,以及野生经济生物栽培或驯养。(2分)实验区:用作发展本地的特有生物资源的场地,或作为野生动植物的就地繁育基地;还可根据当地经济发展需要,建立各种类型的人工生态系统,为本区域的生物多样性恢复进行示范;还可在当地推广实验区的成果,为当地人民谋利益。(3分)
】
第二章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第一章~第二章单元测验
1、 问题:生态系统的营养级数目通常不超过( )。
选项:
A:2~3个
B:3~4个
C:4~5个
D:5~6个
答案: 【5~6个】
2、 问题:我国陆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年均值约为( )。
选项:
A:3.12×10∧8 t C
B:3.12×10∧9 t C
C:5.5×10∧10 t C
D:1.12×10∧11 t C
答案: 【3.12×10∧9 t C 】
3、 问题:在自然条件下,生态系统的总初级生产效率很难超过( )。
选项:
A:1%
B:3%
C:5%
D:8%
答案: 【3%】
4、 问题:生态系统各级消费者之间能量利用率平均约为( )。
选项:
A:1%
B:5%
C:10%
D:15%
答案: 【10%】
5、 问题:雄蛾的触角可以“嗅”到11公里外雌蛾发出的气味,这属于( )的传递。
选项:
A:物理信息
B:化学信息
C:行为信息
D:营养信息
答案: 【化学信息】
6、 问题:每年的( )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选项:
A:3月12日
B:4月22日
C:5月22日
D:6月5日
答案: 【5月22日】
7、 问题:导致美国松鸡灭绝的第一冲击效应是( )。
选项:
A:苍鹰捕猎
B:低温冻害天气
C:病害流行
D:人类的过度捕杀
答案: 【人类的过度捕杀】
8、 问题:影响陆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量的因素包括( )。
选项:
A:光照强度
B:光照时间
C:光合途径
D:营养元素
本文章不含期末不含主观题!!
本文章不含期末不含主观题!!
支付后可长期查看
有疑问请添加客服QQ 2356025045反馈
如遇卡顿看不了请换个浏览器即可打开
请看清楚了再购买哦,电子资源购买后不支持退款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