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文学概论(二)(泰州学院) 最新满分章节测试答案
本答案对应课程为:点我自动跳转查看
本课程起止时间为:2021-03-02到2021-06-30
第六章 文学作品 第六章文学作品单元测验
1、 问题:“炼篇、炼章、炼句、炼字,总之所贵乎炼者,是往活处炼,非往死处炼也。”该句的言说者是( )
选项:
A:刘勰
B: 景淳
C: 白居易
D:王夫之
E:刘熙载
答案: 【刘熙载】
2、 问题:《诗格》中直接使用了“意境”这个概念,相传《诗格》的作者是( )
选项:
A: 王昌龄
B: 司空图
C: 严羽
D: 王夫之
答案: 【 王昌龄】
3、 问题: 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包括( )
选项:
A:文学象征
B:文学意境
C: 文学典型
D:文学意蕴
答案: 【文学象征;
文学意境;
文学典型】
4、 问题: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包括 ( )
选项:
A:文学典型具有显现出特征的性格
B: 文学典型具有显示生命斑斓色彩的性格
C: 文学典型具有显示灵魂深度的性格
D:文学典型具有蕴含深刻历史真实的性格
答案: 【文学典型具有显现出特征的性格;
文学典型具有显示生命斑斓色彩的性格;
文学典型具有显示灵魂深度的性格;
文学典型具有蕴含深刻历史真实的性格】
5、 问题: 李白的诗歌《送孟浩然之广陵》在表现情景交融的方式时,属于情景并茂式。( )
选项:
A:正确
B:错误
答案: 【错误】
6、 问题:典型是产生于西方文论的一个概念,它在18世纪前,基本上是个性典型观。( )
选项:
A:正确
B:错误
答案: 【错误】
【作业】第六章 文学作品 第六章 文学作品单元作业
1、 问题:请举例说明文学意境的特征。
评分规则: 【 文学意境的定义,即文学意境是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之一,主要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生发的审美想象空间。
情景交融(须举例说明)
虚实相生(须举例说明)
韵味无穷(须举例说明)
】
第七章 文学接受 第七章文学接受单元测验
1、 问题:“诗无达诂。”这句话的言说者是
选项:
A: 董仲舒
B: 刘勰
C: 孔子
D:孟子
答案: 【 董仲舒】
2、 问题:孟子曰“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在孟子看来,“以意逆志”的“意”是
选项:
A:读者之意
B:作者之意
C: 文本之意
D: 生活之意
答案: 【读者之意】
3、 问题:读者的接受动机包括
选项:
A:审美动机
B:娱乐动机
C:求知动机
D: 受教动机
E: 借鉴动机
F: 批评动机
答案: 【审美动机;
娱乐动机;
求知动机 ;
受教动机;
借鉴动机;
批评动机】
4、 问题:读者二度接受创造的形式,主要包括( )。
选项:
A:个人感悟
B:人际交流
C:生活追求
D:学习借鉴
答案: 【个人感悟 ;
人际交流;
生活追求;
学习借鉴】
5、 问题: 经典的产生只与作家、文学批评家和文学史家有关,与普通读者没有关系。
选项:
A:正确
B:错误
答案: 【错误】
6、 问题: 读者在文学接受中的作用只在于尽力理解作家赋予作品的意义。
选项:
A:正确
B:错误
答案: 【错误】
【作业】第七章 文学接受 第七章单元作业
1、 问题:从读者与文学作品的关系来看,读者在文学接受中有何重要作用?
评分规则: 【 读者在文学接受中尽力理解或还原作家赋予作品的意义。(须举例说明)
读者在文学接受中对作品意义有新的体会或发现。其一,对于同一部作品,不同的作者可以作出不同的理解;其二,同一个读者在不同时期对同一部作品也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均须举例说明)
】
第九章 文学的历史演变 第九章 文学的历史演变 单元测验
1、 问题:《金枝》的作者是
选项:
A:弗雷泽
B:泰勒
C:毕歇尔
D:列维布留尔
答案: 【弗雷泽】
2、 问题:下列不属于原始艺术发生理论的一项是
本文章不含期末不含主观题!!
本文章不含期末不含主观题!!
支付后可长期查看
有疑问请添加客服QQ 2356025045反馈
如遇卡顿看不了请换个浏览器即可打开
请看清楚了再购买哦,电子资源购买后不支持退款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