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现代文学名家短章精读(北京理工大学) 最新满分章节测试答案
本答案对应课程为:点我自动跳转查看
本课程起止时间为:2021-09-15到2021-12-01
本篇答案更新状态:已完结
第一讲 引言 单元测试·引言
1、 问题:学术界一般用“三十年”这一时段讨论现代文学。此“三十年”的开端与截止时间分别是
选项:
A: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辛亥革命拉开序幕;1942年5月,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毛泽东做《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B:1915年9月,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易名《新青年》)在上海创刊;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战胜利。
C: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杂志发表《文学改良刍议》;1949年7月,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
D: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答案: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杂志发表《文学改良刍议》;1949年7月,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
2、 问题:按照学者吴福辉的说法,所谓“大家”、“名家”,不是人为指定,而是文学大潮长久推涌的结果。他们在文学开源方面有创造性功绩,一生数度形成创作高峰,文学积淀深厚博大,对当代和后代文学有很大引领作用,产生了持久的影响力。以下选项包含全部本学期即将精读之名家的是
选项:
A:汪曾祺 张爱玲 沈从文 老舍 朱自清 鲁迅 胡适 梁启超
B:张天翼 吴组缃 端木蕻良 骆宾基 废名 施蛰存 臧克家 冯至
C:鲁迅 郭沫若 茅盾 巴金 老舍 曹禺 胡适 沈从文
D:郁达夫 钱锺书 丁玲 萧红 闻一多 徐志摩 戴望舒 卞之琳
答案: 【汪曾祺 张爱玲 沈从文 老舍 朱自清 鲁迅 胡适 梁启超】
3、 问题:本讲教学视频介绍了学好这门课的三个重要方法,也称“三个小贴士”,以下选项属于“三个小贴士”的是
选项:
A:学习现代文学,应随时提醒自己把作家作品放在文学史的背景下理解。
B:了解作家,从知其生卒年开始。对作家生活年代越熟悉,对其人其文的理解将越到位。
C:博物馆和名人故居可与文本互为补充,书本之外也是课堂。
D:阅读作品之前应先读评论文章,以增加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答案: 【学习现代文学,应随时提醒自己把作家作品放在文学史的背景下理解。;
了解作家,从知其生卒年开始。对作家生活年代越熟悉,对其人其文的理解将越到位。;
博物馆和名人故居可与文本互为补充,书本之外也是课堂。】
4、 问题:本讲教学视频谈及这门课的三个教学目标。以下选项属于此三大目标的是
选项:
A:课程结束时,修课者对中国现代文学名家有超越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深度认识,跟随课程进度完成文本精读任务。
B:课程结束时,修课者应具备现代经典汉语文本的精读能力。对于代表中文较高成就的现代汉语文本,可藉由文本研读获得更深的理解和体悟。
C:课程结束时,修课者可养成良好的阅读和思考习惯,将较前更加热爱中文和汉语。
D:课程结束时,修课者将掌握各类语文考试阅读理解题的基本答题技巧,语文成绩大幅提升。
答案: 【课程结束时,修课者对中国现代文学名家有超越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深度认识,跟随课程进度完成文本精读任务。;
课程结束时,修课者应具备现代经典汉语文本的精读能力。对于代表中文较高成就的现代汉语文本,可藉由文本研读获得更深的理解和体悟。;
课程结束时,修课者可养成良好的阅读和思考习惯,将较前更加热爱中文和汉语。】
5、 问题:本讲拓展资料《为什么要文本细读》一文提供了关于经典阅读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以下观点属于此文的是
选项:
A:任何宏观、抽象、跨学科的理念阐发都必须以精准的文本还原为导向。笼统地概括一部作品也意味着丢失它。文本细读需要阅读者有一个“剥开”的动作,这个动作属于创作。
B:当伟大作家如此慷慨丰盈地面向阅读者时,阅读者没有理由不怀抱感恩之心进行回馈。这种“面向”并非清晰、直观地呈现,阅读者的回馈也并非草履虫式的条件反射。
C:文本细读就是在一个文本中有所依附地创造。某种程度上,“作者的原意”是个伪命题:文学本身的形态注定了我们没法在一部作品的“本意”、“核心观念”、“基础理念”上达成一致,更没法形成通用标准。
D:批评者的实力必须和作家旗鼓相当,只有双方力量对等,像博弈一般呈现出的批评才好看。假若阅读者看完作品,虽有感觉,但说不出,此种状态中固然有文字撞击时产生的珍贵、粗糙的原始体验,但远远不够。
答案: 【任何宏观、抽象、跨学科的理念阐发都必须以精准的文本还原为导向。笼统地概括一部作品也意味着丢失它。文本细读需要阅读者有一个“剥开”的动作,这个动作属于创作。;
当伟大作家如此慷慨丰盈地面向阅读者时,阅读者没有理由不怀抱感恩之心进行回馈。这种“面向”并非清晰、直观地呈现,阅读者的回馈也并非草履虫式的条件反射。;
文本细读就是在一个文本中有所依附地创造。某种程度上,“作者的原意”是个伪命题:文学本身的形态注定了我们没法在一部作品的“本意”、“核心观念”、“基础理念”上达成一致,更没法形成通用标准。;
批评者的实力必须和作家旗鼓相当,只有双方力量对等,像博弈一般呈现出的批评才好看。假若阅读者看完作品,虽有感觉,但说不出,此种状态中固然有文字撞击时产生的珍贵、粗糙的原始体验,但远远不够。】
第二讲 汪曾祺 单元测验·汪曾祺
1、 问题:汪曾祺在《说短》一文中写道:“写小说要像说话,要有语态。说话,不可能每一个句子都很规整,主语、谓语、附加语全都齐备,像教科书上的语言。教科书上的语言是呆板的语言。要使语言生动,要把句子尽量写得短,能切开就切开,这样的语言才明确。”请仔细阅读《受戒》,指出不是出自此文的句子
选项:
A:一个菜园子,瓜豆蔬菜,四时不缺。
B:这地方兴换工。排好了日期,几家顾一家,轮流转。
C:“大雄宝殿”,这才真是个“大殿”。一进去,凉嗖嗖的。
D:也许,一船鸟,一船百合花。深巷卖杏花。
答案: 【也许,一船鸟,一船百合花。深巷卖杏花。】
2、 问题:《受戒》的情节安排虽不激烈,但十分巧妙自然。将明海和小英子爱情故事的场景从荸荠庵内转移到荸荠庵外的重要道具是
选项:
A:莲蓬
B:铜蜻蜓
C:《芥子园》
D:栀子花
答案: 【铜蜻蜓】
3、 问题:汪曾祺曾说,“构思一篇小说时最好有一个整体设计,尤其重要的是把开头和结尾想好”,“我写小说通常都是‘一遍稿’,一口气写完,不再誊清,但是开头往往要换几张稿纸。要‘慎始’,不要轻易写下一句话。第一句话是为全篇定调子的。”以下汪曾祺的小说,开头文字和题目对应正确的是
选项:
A:王二是这条街的人看着他发达起来的。——《异秉》(二)(1980年)
B:萧胜跟着爸爸到口外去。——《黄油烙饼》(1980年)
C:一缶客茶,半支素竹,主人的深情。——《复仇》(1941年)
D:明海出家已经四年了。——《受戒》(1980年)
答案: 【王二是这条街的人看着他发达起来的。——《异秉》(二)(1980年);
萧胜跟着爸爸到口外去。——《黄油烙饼》(1980年);
一缶客茶,半支素竹,主人的深情。——《复仇》(1941年);
明海出家已经四年了。——《受戒》(1980年)】
4、 问题:《受戒》里的地名、人名起得颇用心,以下说法你认同的是
选项:
A:小说发生的地点是菩提庵,“菩提”本为佛教音译名,指觉悟的境界,但小说家汪曾祺有意将它“叫讹”了,改为“荸荠庵”,以“荸荠”这种南方水田中亦蔬亦果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消解“菩提”的宗教意味。
B:小说家汪曾祺让主人公出家后仍沿用“在家”时的名字:明海,主人公学名与法名合一,红尘世界与佛家圣境的界限在某种程度上也模糊了。
C:小说家汪曾祺给荸荠庵的大师父、二师父取名仁山、仁海,谐音“人山人海”,其中隐含作者的观念,即“和尚也是一种人,他们的生活也是一种生活”。
D:荸荠庵的老和尚,法名普照,但小说家汪曾祺紧接着写道,“很少人叫他法名,都称之为老和尚或老师父,明海叫他师爷爷”,这和下文“他是吃斋的,过年时除外”,都表现了作家的如下认识:“凡作为人的七情六欲,他们(和尚)皆不缺少,只是表现方式不同而已。”
答案: 【小说发生的地点是菩提庵,“菩提”本为佛教音译名,指觉悟的境界,但小说家汪曾祺有意将它“叫讹”了,改为“荸荠庵”,以“荸荠”这种南方水田中亦蔬亦果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消解“菩提”的宗教意味。;
小说家汪曾祺让主人公出家后仍沿用“在家”时的名字:明海,主人公学名与法名合一,红尘世界与佛家圣境的界限在某种程度上也模糊了。;
小说家汪曾祺给荸荠庵的大师父、二师父取名仁山、仁海,谐音“人山人海”,其中隐含作者的观念,即“和尚也是一种人,他们的生活也是一种生活”。;
荸荠庵的老和尚,法名普照,但小说家汪曾祺紧接着写道,“很少人叫他法名,都称之为老和尚或老师父,明海叫他师爷爷”,这和下文“他是吃斋的,过年时除外”,都表现了作家的如下认识:“凡作为人的七情六欲,他们(和尚)皆不缺少,只是表现方式不同而已。”】
5、 问题:汪曾祺认为“一个当代的中国作家应该是一个通人”,“古典文学、当代文学和民间文学”要有一种“打通”。他曾在《作家应当是通人》一文中举例说:我在湖南桑植读到过一首民歌: 姐的帕子白又白,你给小郎分一截。小郎拿到走夜路,好比天上峨眉月。我当时立刻就想到王昌龄的《长信秋词》: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两者想象的奇绝超迈有相似处。仔细体会《受戒》一文作者“打通”古典文学、当代文学和民间文学的努力,并按原文填空。两个女儿,长得跟她娘像一个模子里托出来的。眼睛长得尤其像,白眼珠鸭蛋青,黑眼珠棋子黑,定神时如清水,闪动时像星星。浑身上下,( ),脚是脚。头发滑溜溜的,衣服格挣挣的。——这里的风俗,十五六岁的姑娘就都梳上头了。这两个丫头,这一头的好头发!通红的发根,雪白的簪子!娘女三个去赶集,一集的人都朝她们望。
答案: 【头是头】
第三讲 张爱玲 单元测验·张爱玲
1、 问题:小说《封锁》几次借男主人公吕宗桢的视角写女主人公,以下描写在原文中出现的正确顺序是①她的手臂,白倒是白的,像挤出来的牙膏。她的整个的人像挤出来的牙膏,没有款式。②她的脸像一朵淡淡几笔的白描牡丹花,额角上两三根吹乱的短发便是风中的花蕊。③翠远是一个可爱的女人——白,稀薄,温热,像冬天里你自己嘴里呵出来的一口气。你不要她,她就悄悄的飘散了。④翠远的脸已经有点模糊——那是天生的使人忘记的脸。
选项: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①④
C: ③①②④
D: ④③②①
答案: 【 ①②③④】
2、 问题:网络常见讹传“张爱玲语录”,但只要认真读过张爱玲,就很容易辨别。以下出自张爱玲作品并且字句准确的有
选项:
A: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
B:觉得自己太可爱了的人,是熬不住要笑的。
C:在极短的距离内,任何人的脸都和寻常不同,像银幕上特写镜头一般的紧张。
D:男人彻底地懂得了一个女人之后,是不会爱她的。
答案: 【觉得自己太可爱了的人,是熬不住要笑的。;
在极短的距离内,任何人的脸都和寻常不同,像银幕上特写镜头一般的紧张。;
男人彻底地懂得了一个女人之后,是不会爱她的。】
3、 问题:《封锁》在封闭的空间里除男女主人公之外还安排了众多同车人物,这些人物的设计并非可有可无,而是在推进情节与刻画主人公性格等方面各司其职。小说写吴翠远批男学生的作业,感到当“好人”的“不快乐”,在下文起笔写男主人公吕宗桢躲避亲戚之前,安排了两个/组人物——他们更接近“真人”,与“生命”不“隔膜”。这两个独到的场景设计是
选项:
A:一对长得颇像兄妹的中年夫妇把手吊在皮圈上,双双站在电车的正中。
B:一个老头子,手心里谷碌碌谷碌碌搓着两只油光水滑的核桃,有板有眼的小动作代替了思想。
C:隔壁坐着个奶妈,怀里躺着小孩,孩子的脚底心紧紧抵在翠远的腿上。
D:一位医科学生拿出一本图画簿,孜孜修改一张人体骨骼的简图。
答案: 【隔壁坐着个奶妈,怀里躺着小孩,孩子的脚底心紧紧抵在翠远的腿上。;
一位医科学生拿出一本图画簿,孜孜修改一张人体骨骼的简图。】
4、 问题:作家胡兰成对《封锁》的评价很精当,但也指出了张爱玲创作的不足:“我喜爱这作品的精致如同一串珠链,但也为它的太精致而顾虑,以为,倘若写更巨幅的作品,像时代的纪念碑式的工程那样,或者还需要加上笨重的钢骨与粗糙的水泥。”时有评论家诟病张爱玲小说取材狭窄、单一,文学视野不够阔大,但是学者陈子善通过对张爱玲的《自白》一文和多篇小说的解读、分析,得出结论:中国文学的两大传统,即古典的传统和“新文学”的传统,正是张爱玲所要继承更要发扬光大的。研读张爱玲不能不重视她的这种文学姿态。 张爱玲曾说:“我是熟读《红楼梦》,但是我同时也曾熟读《老残游记》《醒世姻缘》《金瓶梅》《海上花列传》《歇浦潮》《二马》《离婚》《日出》。”关于上述张爱玲熟读的作品,正确的说法是
选项:
A:《醒世姻缘》亦称《醒世姻缘传》,是明末西周生写的长篇文言小说,堪称晚明的浮世绘。
B:《海上花列传》,清末长篇小说,韩邦庆著,该书以吴方言写成。张爱玲曾将其译为国语本。
C:《二马》《离婚》均为老舍的小说,前者写于英国,后者是三十年代在齐鲁大学任教期间创作的。
D:《日出》是曹禺的经典话剧剧本,创作于1935年春。
答案: 【《海上花列传》,清末长篇小说,韩邦庆著,该书以吴方言写成。张爱玲曾将其译为国语本。;
《二马》《离婚》均为老舍的小说,前者写于英国,后者是三十年代在齐鲁大学任教期间创作的。;
《日出》是曹禺的经典话剧剧本,创作于1935年春。】
5、 问题:本讲第一个视频课件( #学生说# 现代文学女作家中,哪位给你印象最深?)37秒至1分08秒处,蓝衣女生读的张爱玲小说,题目是什么?
答案: 【倾城之恋】
第四讲 沈从文 单元测验·沈从文
1、 问题:以下关于沈从文的说法,与本讲教学视频介绍不一致的是
选项:
A:沈从文后半生是一位文物研究的学者,在中国古代文化史方面造诣极高,编著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
B:沈从文的家乡湖南凤凰,旧称镇筸,乃“五溪蛮”居住之地。沈从文将其称为“一个古怪地方”。
C:由于过早辍学,没有高等学历,更无留洋经历,沈从文既遭受高校同侪的排挤和讥诮,也无法融入新派学者圈子,他始终自称“乡下人”。
D:笃信“自我教育”的青年沈从文在北京艰难度日,学习写作,终于赢得《晨报副刊》主编孙伏园的赏识,立足文坛。
答案: 【笃信“自我教育”的青年沈从文在北京艰难度日,学习写作,终于赢得《晨报副刊》主编孙伏园的赏识,立足文坛。】
2、 问题:请阅读以下文字——也是同样的情形罢,在一只装载棉军服向上行驶的船上,泊到同样的岸边,躺在成束成捆的军服上面,夜既太长,水手们爱玩牌的皆蹲坐在舱板上小油灯光下玩天九,睡既不成,便胡乱穿了两套棉军服,空手上岸,藉着石块间还未融尽残雪返照的微光,一直向高岸上有灯光处走去,到了街上,除了看到从人家门罅里露出的灯光成一条长线横卧着,此外一无所有。在计算中以为应可见到的小摊上成堆的花生,用哈德门长烟盒装着干瘪瘪的小橘子,切成小方块的片糖,以及在灯光下看守摊子把眉毛扯得极细的妇人(这些妇人无事可作时还会在灯光下做点针线的,)如今什么也没有。既不敢冒昧闯进一个人家里面去,便只好又回转河边船上了。但上山时向灯光凝聚处走去,方向不会错误。下河时可弄糟了。糊糊涂涂在大石小石间走了许久,且大声喊着才走近自己所坐的一只船。上船时,两脚全是泥,刚攀上船舷还不及脱鞋落舱,就有人在棉被中大喊:“伙计哥子们,脱鞋呀!”把鞋脱了还不即睡,便镶到水手身旁去看牌,一直看到半夜,这段文字后作者用了一个破折号,破折号之后紧接的一句话是( )。
选项:
A:我认识他们的哀乐,这一切我也有分。看他们在那里把每个日子打发下去,也是眼泪,也是笑,离我虽那么远,同时又与我那么相近。
B:为了我想听听那个人上船时那点推篷声音,我打算着,在一切声音皆已安静时,我仍然不能睡觉。我等待那点声音。
C:我弄明白了,回到舱中以后,我依然默听着那个单调的声音。我所看到的仿佛是一种原始人与自然战争的情景。那声音,那火光,皆近于原始人类的武器!
D:十五年前自己的事,在这样地方温习起来,使人对于命运真感到惊异,我懂得那个忽然独自跑上岸去人,为什么上去的理由!
答案: 【十五年前自己的事,在这样地方温习起来,使人对于命运真感到惊异,我懂得那个忽然独自跑上岸去人,为什么上去的理由!】
3、 问题:关于《湘行散记》,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选项:
A:《湘行散记》脱胎于《湘行书简》。《湘行书简》由沈从文追求张兆和时写的情书集结而成,当时两人均在上海的中国公学,沈从文是国文系教师,张兆和在外文系读书,选了沈从文的课。
B:1934年的1月,因为母亲病重,沈从文启程回凤凰。此为他离开湘西十年后第一次返乡,旅途历时一个月,途中沈从文写了近50封信,后整理成《湘行散记》。
C:《湘行散记》的写作情景颇为少见——在一条河上,在河上的一条小船里,一天连着一天,一封接着一封,而且写的都是长长的信。这条流动不息的河,既是书信的写作环境,也是书信的核心成分。
D:本讲所读《鸭窠围的夜》即选自《湘行散记》。鸭窠围乃一地名。有学者考证,鸭窠围就是现在湖南怀化市沅陵县的鸦角洄。因深黑的两山轮廓远望如女孩子的发髻“丫角”,或原为“丫角洄”也未可知。
答案: 【1934年的1月,因为母亲病重,沈从文启程回凤凰。此为他离开湘西十年后第一次返乡,旅途历时一个月,途中沈从文写了近50封信,后整理成《湘行散记》。;
《湘行散记》的写作情景颇为少见——在一条河上,在河上的一条小船里,一天连着一天,一封接着一封,而且写的都是长长的信。这条流动不息的河,既是书信的写作环境,也是书信的核心成分。;
本文章不含期末不含主观题!!
本文章不含期末不含主观题!!
支付后可长期查看
有疑问请添加客服QQ 2356025045反馈
如遇卡顿看不了请换个浏览器即可打开
请看清楚了再购买哦,电子资源购买后不支持退款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