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答案对应课程为:点我自动跳转查看
本课程起止时间为:2020-03-02到2020-06-21
本篇答案更新状态:已完结
【作业】六 《岩石学》第六周 《岩石学》第六周单元作业
1、 问题:简述一下复合沉积作用中形成的自生颗粒有哪些类型?各有何鉴定特征?
评分规则: 【 生物碎屑:指粒度大于泥级的游移性生物硬体,由带骨骼或外壳的生物(主要是无脊椎动物和骨骼藻类) 死亡、软组织腐烂后形成,也可由这类生物被食肉动物咀嚼或吞食,再以废物形式吐出或排泄形成。生物碎屑种类繁多,形态、大小变化很大。生物碎屑种类的鉴定依据包括生屑的外形、生物显微构造(孔、管、刺、腔等等)、壳体厚薄、大小和由生屑内部构成矿物显示的显微结构。
内碎屑:指先沉积的碳酸盐沉积物在固结或半固结状态下(通常未埋藏或浅埋藏),在沉积盆地以内经机械破碎形成。破碎营力主要来自流水和波浪等的冲刷、扰动或击打。内碎屑可呈塑性、半塑性或刚性,外形变化很大,大体上与先成沉积物的固结程度和粒度(或破碎程度) 有关。主要根据其内部所显示的原岩结构特征来进行鉴别。
鲕粒:由核心和核外包壳构成的形同鱼子的颗粒,以球或椭球形为主,有时可多少承袭核心的形态,表面一般光滑,大小通常在砂或粗粉砂级范围。鲕粒主要为化学沉积,可根据明显的鲕核、平滑的包壳进行鉴定。
团粒:指大小在粉砂左右、主要由生物凝聚作用形成的泥晶质颗粒,常常成群出现且粒度均匀。典型的团粒有两种,即藻团粒和粪团粒(或简称粪粒)。前者为藻菌类相互粘结形成较细小藻团同时叠加有机械翻滚形成的,外形为球或近球状,内部色暗,可含隐约的藻迹或完全均一,边缘透明度稍高而无截然边界。后者为某些无脊椎动物(如蠕虫、腹足动物等) 的排泄物,有机质含量极高而不透明,常呈纺锤状,横断面圆形,纵断面椭圆形,边缘清楚截然。团粒可根据其规则的外形和较为均一的内部结构进行鉴定。
凝块石:由低等蓝细菌、绿藻等生物相互粘结形成的无定形颗粒。内部主要为泥晶质,有机质含量较高,色暗,常有藻迹显示或比较均一,边缘通常清晰截然,粒度可大可小。较大凝块石可含由透明方解石构成的斑块(藻体腐烂后又被方解石充填形成),偶尔还粘结有零星的其他颗粒(如生物碎屑)。凝块石主要根据其不规则外形、内部的藻迹,以及方解石斑块来进行鉴定。
核形石:指由核心和核外藻包壳构成的同心状颗粒。核形石大小变化很大,较大核形石的形态常常不很规则,较小核形石则多呈球状或近球状。核形石的核心通常是泥晶团、骨骼藻团、生物碎屑等。形成包壳的藻体大多是非骨骼的藻菌类,也可以是微管状骨骼蓝藻或红藻。包壳中的圈层常常厚薄不均或有“起皱” 或波曲现象。包壳可以是包覆在整个核心表面上的完整圆形,也可以是只在局部位置包覆的弧形藻菌类形成。核形石以明显的核心、不规则的藻菌包壳而与鲕粒相区别。
】 点我阅读全文